“笑脸”、“裙子”和“钱”的表情符号出现在刑事案件中的时候,它们意味着什么?在合同纠纷类的民事案件中,“OK”表情符号指的是收到对账单还是对账单核对无误?
近年来,微信聊天中的表情符号越来越多地成为了法律裁判的证据。新京报记者用“表情符号”作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检索,共发现281篇法律文书。其中,广东、北京和江苏的法律文书最多。按时间来看,2018年以后法律文书数量陡增。
7月19日,记者整理发现,281篇文书中,民事案件超过71%,刑事案件约占24%。案件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“合同”,且过半案件的案由涉及“合同、无因管理、不当得利纠纷”。
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钱汪龙律师告诉新京报记者,由于公对公的沟通往往通过邮件、信函等更为正式的形式进行,表情符号作为审判证据的案件一般发生在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。
江苏昆山法院法官助理周春晓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中性的表情符号,比如“尴尬”,更容易引起解释上的争议。由于没有明确的文字解释“尴尬”表情的具体意思,法官可以认定为否认,也可以认定为默认。
裁判文书网表情符号相关的法律文书中,除了表示“尴尬”的符号,“OK”的表情符号也经常出现,含有“OK”表情的法律文书占了将近四分之一,“笑脸”和“点赞”或“棒”对应的表情符号也经常成为案件的证据点之一。